篆刻作品 | 篆刻知识 | 加入收藏 篆刻字体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篆刻字体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.0
篆刻字体转换器

当前位置:篆刻网 > 篆刻杂谈 >

韩天衡丨篆 · 刻漫谈

时间:2023-08-08 20:33:58 编辑:篆刻君 来源:篆刻网

篆刻艺术应该讲是一门小众艺术,但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。我记得1973年我跟来楚生先生会面,来先生讲:“写字、画画、刻图章,刻图章最难,很多人刻了一辈子的印章都不知道篆刻为何物。”来先生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。当然并不是因为我们是印人,所以强调了学习印章比学习书画更困难,但是这一门学问确实是深奥得很。

篆刻艺术是博大精深的。我今天谈的题目叫《篆·刻漫谈》,这样一来就不是从广义上来谈篆刻艺术,而是落实到两个很具体的技巧方面的问题。一个是篆,第二个就是刻,它跟篆刻艺术是有大小主次之分的。

我先谈什么叫“篆”。篆实际上是指文字,而这个文字是楷书、行草书产生之前的上古时代的文字,从商代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、石鼓文,到秦始皇时期的小篆,到汉代的缪篆,这很大范围的篆书,我们统称为篆文。平时大家讲真草隶篆,真、草、隶都是一种字体,但是篆可不是一种字体,是牵扯到多个时代很不同的字体。

邓石如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

邓石如 “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”边款

我先谈什么叫“篆”。篆实际上是指文字,而这个文字是楷书、行草书产生之前的上古时代的文字,从商代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、石鼓文,到秦始皇时期的小篆,到汉代的缪篆,这很大范围的篆书,我们统称为篆文。平时大家讲真草隶篆,真、草、隶都是一种字体,但是篆可不是一种字体,是牵扯到多个时代很不同的字体。

我们搞篆刻的人,大概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来识篆。现在我们国家文盲很少了,但是刻印的人不认识篆书就可以讲是“篆盲”,篆盲要刻图章往往是不可能的。篆字不是一种字体,金文、小篆、缪篆不是一种字体,但是我们作为刻印的人,至少要把握、认识或者会检索一种到两种篆书,这个知识是必须要有的。比如我们讲习字,金文里面怎么写,小篆怎么写,缪篆怎么写?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学养包括检索的知识,就可能刻错字。所以我们讲篆,首先要识篆。

怎么样认识篆书?第一本中国古代的字典,就是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。《说文解字》9000多字,是用小篆作为字头的。亏得有这么一本《说文解字》,我们才对小篆、金文里面的大部分文字,有一个了解认识的可能。当然《说文解字》是汉代人在秦代焚书坑儒的背景下整理的字典,有一些文字可能有漏载的。《说文解字》还有非常奇怪的现象,汉代的皇帝姓刘,《说文解字》里面却没有“刘”字,这当然有很多原因。对《说文解字》最好的解释,是清代学者段玉裁的《段注说文解字》,我们要买这本书来看,对于我们学习篆刻,对我们认识文字都非常重要。

近百年来,文字考据学的盛行,又多了很多可以让我们认识篆书的字典。但是这里面良莠不齐,我们要用真正的文字学家、跟有深厚文字基础的著名篆刻家所编的文字书,里面差错很少,我们用这些字来刻印比较放心。就我个人采用的大概有下面几种:甲骨文方面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《甲骨文编》;金文方面有容庚《金文编》《金文续编》,这些都是认识古代文字很重要的工具书;古玺、汉印方面有罗福颐《古玺文字征》《汉印文字征》,还有方介堪《玺印文综》,是古代印章里面文字的汇编;晚清王同愈的《小篆疑难字字典》,在《说文解字》查不到的字,这本书上就可以找到。还有日本人编的《篆隶字典》《清代书家篆隶字集》,也可供参考。我们搞篆刻的人,对这些工具书还是要备一些。

徐三庚 字子嘉号允叔行七

过去的书法篆刻家,都讲字字有出处、字字有来历。这句话是不错的,你不能自己编造一些文字来刻印。但是我在这里要讲一个有所通融的意见,因为文字学家对文字的要求是非常严格,敲钉钻角,甚至到现在为止对于古代的文字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。篆刻家在引用古代文字的时候,第一,要讲根据;第二,在讲根据的同时,我认为多少要有一点出于艺术考虑的浪漫和通融度,要宽泛一点,不然对篆刻艺术来讲也会产生一定的束缚。

第二点,写篆。我们认识古代文字了,但不等于你能够拿古代文字写出艺术性。《说文解字》是最古老的字典,字头都是用的小篆,但是你能拿《说文解字》临摹吗?那不行。就像有些大学教授满腹经纶,是研究古文字的,你让他写古文字的书法出来,当然他可以字形不错,但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讲可能谈不上有什么水平。

所以写篆书很重要,而且不能拿工具书作为临摹的范本来写,必须要去临写一些古代经典的篆书,也可以学清代邓石如、赵之谦等。篆书都写不好,怎么可能有很高艺术性的篆刻出来呢?从邓石如之后的大篆刻家,吴让之、徐三庚、赵之谦、吴昌硕,等等,都写了很好的篆书,而且是有艺术个性的篆书。正因为篆书都写出个性来了,所以经过章法的配合,他的篆刻往往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。故写好篆书,对篆刻来讲是事半而功倍的事情。

第三点,择篆。因为篆刻不是单单用一个字,一个字在古代篆书里面也不是一种写法。比如讲上海的简称“申”,“申”字很简单,一个“田”字上下出头。就是这一个“申”字,从甲骨文、金文到小篆、缪篆,我们能见到至少60种写法。60种写法要放到印章里面去,如果只刻一个字问题不大,可要是刻“申江”,“江”字又有几十种写法,你拿哪两个字形放在一起能够搭配得最好呢?这就涉及到匹配的问题。相亲找对象,找了几年都还有找不上的,刻印也一样不容易。要把两个字放在一个图章里去,这两个字能不能做到情投意合,能不能做到你爱我、我爱你,成为非常融洽的家庭,是很不容易的事。

《古文字诂林》中的“申”字的字形

择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,有些文字在古代没有。比如有一句词“风景这边独好”,“这”字古代文字里面没有的,你造一个,那人家讲你没有根据;你不造吧,这句话谁也没法刻。有篆刻家只能用缪篆的方法,里面一个篆书的“言”字,外面加一个篆书的走之底,等于拼一个字出来,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另外,古代还有很多文字是可以通假的,这样的情况我们也要了解。小篆的疑难字典可以翻一翻,就是什么文字可以通假。如果讲古代文字里可以通假的你不去用,你自己去造一个字出来,这就显得没有学问,人家可以抓你的小辫子,说你用错字。

吴让之 不无危苦之辞

第四点,配篆。如果刻印章把三四个字放在一起,这里面就有更多的学问了。我们讲的章法,就是这几个字放在一个图章里面,怎么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。马路上大家在走路,都不相干的,拉四个人来叫他们拍一张照片,绝对不协调的。一看就知道这几个人没有关系,为什么?他们感情是不交流的。而我们刻印章三个字也好,四个字也好,就必须要拿这几个字做到情投意合、顾盼有情,这个叫配篆。这里面就大有学问了。

韩天衡 “徐振赫印”构思设计稿

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的思路,比如“计白当黑”“知白守黑”“疏可走马”“密难插针”,都是讲搭配里面的很多学问。房屋设计的花园、建筑,跟我们刻图章的虚实疏密关系是相通的。章法处理一种是用平正来求平正,第二个是用奇来求平正,后者要技高一筹。谈到配篆,就我个人的认识,如果你是高手的话,拿不能容纳的矛盾容纳到一个方寸之间去,让它去斗,最后你要有手段让它不仅不打不闹,而且要能够做到相互拥抱。一个真正的篆刻大师,他必然要制造矛盾,把小矛盾变成激烈的矛盾,产生激烈矛盾以后要有本事去化解,最后让它们非常热烈地拥抱起来,这是我们讲配篆的最高境界。所以我一直认为好的印章,章法的处理由矛盾重生到没有矛盾,从哲学的角度来讲,是符合辩证法的规律。

韩天衡 “踏石留印”构思设计稿

我的老师方介堪先生,他刻印经常是印章磨平了以后上面涂一层墨,然后就在上面刻字,就像我们在宣纸上写字一样。我在40岁之前也是用的这个方法,但是我40岁以后开始意识到什么叫“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”,我反而很认真地写印稿,配篆的时候任何地方感到不妥贴、不舒服,我都会不断推敲。前两年我给一个朋友刻印,那位朋友讲你修改的印稿最好能留一份给我。结果印稿全部剪到纸上拼在一起,有一方印改了53稿。所以不要看小小的一方印章,它怎么样达到相对的完美,这里面确实还是要下大功夫的。

韩天衡 “幸甚”构思设计稿

韩天衡 幸甚

谈到配篆,有一些同学讲吴昌硕是最随便的,拿今天的话来讲是大写意的,也不用动脑筋,闭着眼睛刻,急急忙忙敲一通,实际上这是最大的误解。越是写意的印,越是要有深入的推敲。吴昌硕刻一方印大概10分钟到一刻钟,但是为了修改这一方印,今天推敲一下修几刀,明天再推敲再修几刀,这样出来的才有味道。有些人误解吴昌硕就是乱敲残破,如果是这样的话,大概成就不了他的艺术地位。

第五点,边栏。写字画画都有边界,对边界本身不存在要求。但篆刻艺术,无论是朱文、白文印,边栏都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。它的粗细、润燥、有无……乃至四侧边栏的变化处理,都有着与印文内在的艺术关联。在这方面,古泥封及吴昌硕都堪称典范,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和学习。

吴昌硕 彦孚

以上是从篆的方面,跟大家谈的五点心得。下面我跟诸位谈“刻”。

篆刻顾名思义,它是好的篆书艺术,跟高妙的雕刻艺术相结合,这才是艺术意义上的篆刻。篆是基础,刻是技术,刻是篆的升华。篆字正确,篆书也写得不错,但是刻得很差,这不是高妙的篆刻艺术。篆与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,能刻跟不能刻是区别篆刻家和篆书家的关键。有一些写篆书的书家字写得很好,但不一定能够成为篆刻家,因为没有解决刻的技巧问题。所以“刻”也非常重要。

其次,刻印的工具。刻刀我看到有几种:一种是相对比较长的,杆子比较细。这一类的刻刀,我认为它有一个缺点,刀头在刻的时候上面杆子的摆动很大,所以干扰很多。从20多岁开始我就在探索什么样的刀更适合我用,到40来岁我定型了,刀的长度不超过14厘米,刻印的时候所有的力量都可以用在下面,不会因为上面的晃动影响到下面的用刀。第二种刻刀很窄很小,我年轻的时候也用过。但我总感觉这样的刀拿在手里,有一股豪气出不来。还有一种刀,刀刃的角度很小,只有20度,我这个刀的角度是35度。刀刃太薄了以后,在用刀的时候往往就细腻有余而魄力不足。过去人讲吴昌硕用钝刀,很多人理解吴昌硕用刀的钝是刀刃没有磨快,可是你想一把钝刀真的能刻图章吗?我们讲的钝跟锐是指刀刃的角度,角度大的叫钝角,角度小的叫锐角。我自己用的刀,宽度1厘米,厚度0.8厘米,刀杆外面用磨毛的牛皮包得很厚,就像一支笔一样应用自如,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工具也是重要的因素。吴昌硕那种印章的技巧,如果你让他拿黄牧甫的刀具绝对是表现不出来的。

文彭 七十二峰深处

文彭 “七十二峰深处”边款

第三,执刀。毛笔的执笔方法有双钩、单钩,我感到执笔跟执刀一样是有法而无法,法无定法。怎么样能够把你所追求的效果表现出来,这个方法对你来讲就是最好的。毛笔讲双钩没有单钩好,回腕没有双钩好,就是把话讲死了。国家乒乓球队都是高手,有没有两个运动员执板的方法是一样的?没有。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,最适合你自己的执刀方法就是最好的。法是活的,不是死的,世界上任何东西讲死了就是不懂辩证法。

我所知道的执刀方法,比如讲这是印面,第一种是从右往左刻过去;第二种不是用外角,是用内角刻过去;还有一种是日本的篆刻家用的比较多,从里面往外刻出去。大致上是这样几种方法。执刀是因人而异的,但并不是没有标准。它的标准不是形式上的,而是内涵上面的,那就是三个字,你刻印的时候一定要做到“稳、准、狠”。这三条是必须要做到的。

邓石如 灵石山长

邓石如 “灵石山长”边款

第四方面,刻技,即刻印用刀的技巧。从明代开始流派印章盛行,明代印人强调了篆的重要性,而认为刻无所谓,把不需要的地方刻掉,这方图章就出来了,这是主篆派。到了清代初期出现了主刻派,认为篆不重要,刻重要,创造了“用刀十三法”“用刀十四法”“用刀十九法”,把你搞得云里雾里。我研究过他们所谓的“十三法”“十九法”,大多是自己刻印的心得体会。就我个人几十年来的实践,用刀主要是三种方法:第一是冲刀法。什么叫冲刀法?刀拿在手里,我用很好的腕力,刀角进石,“稳、准、狠”一刀刻过去了。第二种是浙派用的切刀法。刀角下去以后,用刀刃往前切下去,然后再起一刀从第一刀尾巴的地方切下去,一根线条是要用三五刀完成的。浙派丁敬、陈鸿寿等人,他们用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刀法。除这两种刀法之外,还有一种叫披刀。什么叫披刀?运刀时只用刀的角入石,下去以后只是刀刃在运动。写字讲“八面出锋”,我讲刻图章至少要做到三面用刀,刻下去的时候要用刀角,运动当中要用刀刃,在用刃披的时候要会用刀背。刀角、刀刃、刀背三者兼用的,我认为是用刀的高手。

吴让之 画梅乞米

吴让之 “画梅乞米” 边款

谈到披刀,披削的线条比较浅。很多朋友刻印的时候,刀站直了刻,印面跟刀刃的角度达到70度,刻印的时候是很费劲的。如果能够懂得用披刀,刀在运动的时候是躺下来,刀刃的角度有时30度不到,一刀披过去,很轻松,当然技术上有难度。在这方面有高手,例如吴让之。有人说他完全是发扬了邓石如的风格,好像没有什么创造,我认为这个讲法是不公正的。你研究一下中国篆刻史,吴让之之前所有的篆刻家,没有一个人是用披刀浅刻的,所以披刀浅刻是吴让之的发明。我们今天只讲邓石如“印从书出”、赵之谦“印外求印”,而忽视了吴让之对于刀法的创新,我认为是非常不全面的。赵之谦是非常高傲而有天赋的篆刻家,他对用刀的领悟是不够的,他就认为吴让之浅刻,我是深刻,但是我们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。其实二者线条效果完全不一样。拿吴让之的印跟赵之谦的印放在一起比较,感觉吴让之的线条醇厚,赵之谦的线条爽利,吴让之的印章好比巧克力有回味,赵之谦的印章好比奶油糖,滋味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刻印擅于用披刀非常重要,披刀出来的线条比较浅,但是因为印泥是有适当厚度的,印章钤盖在纸上的时候,披刀的线条明显给你感觉到有一种醇厚的朦胧感,朦胧就产生古厚,朦胧就产生一种可以咀嚼的气息。

吴昌硕 冯文蔚印

赵之谦 赐兰堂

以上讲冲刀、切刀、披刀,事实上高手都不是用单一的刀法,我们讲死了就不对了。赵之谦冲刀里面是带切刀的,吴让之是冲刀里面披刀用得特别多。同样是浙派,丁敬、陈鸿寿刻印是大刀阔斧,给你感觉老辣。到了钱松那里不是了,他是用小刀,像春蚕吃桑叶一样,一点点往里啃。我建议搞篆刻的朋友,不要老是看印刷品,要看高手的原印,你看他的刀到底是怎么运动的。历史上印人手腕好的用冲刀,一刀就过去了,腕力不够的用冲刀也好,求其次就用推刀。推刀是分几刀推过去。我的老师方介堪先生就是用推刀的,它最大的好处是准、稳、柔和。但是如果你把这根线条放大十倍来看,非常懂得鉴赏篆刻的艺术家,一看线条就知道冲刀还是推刀,推刀稳健而冲刀劲健,自有微妙的差别。

丁敬 敬身

钱松 三石小居

今天在座的有很多篆刻家,我希望你们能够多看一些大篆刻家的原作。有些篆刻家的用刀方法相对单一,有些人是各种刀法兼而有之。但是这些刀法到了吴昌硕那里产生了一个突破。吴昌硕受到封泥、砖瓦文字的启迪,他能够注意到一根线条里面的虚实关系。过去任何人刻图章是印面磨平的,吴昌硕印面却是不磨平的,有的时候平的印面特意要处理得不平。吴昌硕在他创造风格的中年时期,最好的印章都是刻得很深的。他是用冲刀,腕力很好,线条刻得很深。我平时写字画画会钤盖吴昌硕的一方印,是他的自用印“安平泰”,一方圆形印章,印面直径只有1.8厘米,我测量过线条深度是4毫米。为什么要刻那么深?因为刻深了以后才能在平面上做很多修饰的功夫,让它破、碎、高低不平,叫“既雕既琢而复归于朴”,这是大师。所以吴昌硕之后刻印又多了修饰的技术,这样的印章钤盖难度更高。吴昌硕60岁以后因为名气大了,求他画画的人也多了,印章这一块基本放弃了。60岁以后他大量的印章都是由学生跟儿子代刀,而这些印章表面都还像,骨子里不大像,关键是吴昌硕高妙的做印技巧他们都没有得到。我认为这也是篆刻史上的遗憾。比如讲赵之谦40岁以后还刻印,能够刻到56岁去世;吴昌硕60岁以后还认真刻印,刻到他84岁去世,那篆刻史上留下他们两个晚年的大批作品,我想一定会有另外的盛景。

吴昌硕 安平泰

我今天跟大家聊的不是《篆刻漫谈》,而是《篆·刻漫谈》。篆和刻,仅仅是整个篆刻艺术的百分之一。篆刻作为一门深奥的艺术,纯粹谈技巧是不够的,技巧是形而下的东西,艺术必然是有形而上的部分。那是什么?是格调、境界、风神、理念。历史上大的篆刻家,他不仅仅是在篆上面、刻上面有独到的东西,更重要的是他一定有一个区别于前人而独立于天下的新理念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我在50岁的时候,曾经归纳过四个字叫“诗心文胆”,不论写字也好,画画也好,刻图章也好,写文章也好,技巧的后面必然是有这样四个字作为精神支撑。什么叫“诗心文胆”?诗歌要从《诗经》开始到屈原,到“李杜”,文章从《左传》到《史记》,到“唐宋八大家”之文,如果能够拿这些修养充实自己,那么你写字也好,画画也好,刻印也好,一定会得到最大的支撑和保证。

韩天衡 诗心文胆

(本文选自《中国书法报》2019年第9期 总209期 专栏版刊载)

提问环节

提问:韩老师您好,刚刚我看了全国大学生篆刻展览,发现很多人学习的东西都是雷同的,很多人刻印章取法都是差不多的,或者有的时候学生刻的跟老师也非常相像。希望您回答一下我们篆刻的取法,到底应该取到哪里是比较好的?

韩天衡:这位先生提的问题很有普遍性。我认为作为一名篆刻家来讲,一生应该要分两段,前面的一段是认真借鉴传统,借鉴传统必须要从经典入手,有没有这个传统对于你今后能不能真正成为一名篆刻家至关重要。您刚才看到的这些作品,因为他们都是大学生,不要用赵之谦、吴昌硕来衡量他。他们都还在借鉴传统的路上,面目相对单一是正常的。比如讲有些人学古玺,有一些人学王福庵,有一些学赵之谦,这个作为年轻人来讲很正常,这是我们成为真正篆刻家的第一步。不能少,必须有。

吴让之 砚山

吴让之 “砚山”边款

但是如果今天的篆刻作者过了30年以后还是这样拿作品出来,我认为是可惜的,因为学习古人的目的还是希望能够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。当然讲讲容易做起来难,我今年80岁了,我还做不到,还在像小学生一样做困兽斗。一定要想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东西,但是这条路非常难——如果容易的话,人人都是大家了,如果容易的话就不叫艺术了。艺术本来就是上天的路,能登天的是没有几个的。我们借鉴古人这叫借鉴传统,借鉴经典,真正的目的是创造、探究属于自己的东西,这也是我们当代篆刻家崇高的责任。但是太困难了,一万个进去可能只有一两个能出来,正因为这样,艺术才博大精深。所以有一些篆刻家一辈子都在刻别人的面目,我们也不要质疑他们。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,必须要有你这样的雄心壮志,应该要跨出一步半步超越前人,要成为真正代表这个时代的篆刻家,这是我们期求的。

提问:吴昌硕是海派文化的艺术代表,诗书画印都不错,但是印章占他很小的一部分,为什么呢?

韩天衡:吴昌硕的诸般艺术里面,印章起步最早,但是他放弃的也比较早,所以很惋惜。印章这个东西你不要看它小,印章刻好了,你古代文化的修养有了,因为你要认识很多古代文字,你要会写古代文字。而且印章要解决章法,章法问题解决了,写字画画就知道计白当黑。所以篆刻是成就吴昌硕艺术的最重要的一个基点,也确实是他最有成就的一个方面。

提问:现在有一个问题,我看到无论学习篆刻的人也好,还是大型展览的篆刻作品也好,总觉得刻写意印的获奖作品比刻工稳印获奖作品多一些。我不知道是工稳印和写意印这两者在艺术取法上有高低,还是说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?

韩天衡:就我参加全国性的评比来看,跟你谈的情况恰恰相反。如果要讲得奖的话,都是工稳的印容易得奖,写意印比较难得奖,为什么呢?我们评委有一次也探讨过这个问题,评委都不是保守的人,也都讲创新,为什么评出来的作品前五名前十名都是工稳的呢?因为工稳的作品毛病少。写意的作品,在表现个性的同时因为它不成熟,暴露的问题也相对多。我们大家都讲创新,但是评选出来的好作品,往往都是工整的居多,这也形成了一个矛盾。正因为出现这样的矛盾,所以在2018首届“青田印石杯”全国篆刻大赛评选时,我就提出了一个创意,评了几个探索奖,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。因为我们始终要记住艺术是强调百花齐放的,只有百花齐放才是春。

Copyright:2022-2023 篆刻字体转换器 www.85506.cn All rights reserved.